logo1台海网首页台海新闻厦门新闻天下新闻商务中心民坊社区台海播客福建3G门户
版面图 福建高考分数线上午公布三代“摆渡人”的厦鼓情外来娃入学积分 今天8时公示爱乒才会赢翔安金门高手赛国球台湾长荣航空取消航班896个影响20万人5000平米向日葵花海浪漫绽放赏花正当时上个厕所酒杯中或已染毒
<- 文章标题搜索 DateSearch <- 日期检索
01 封面 2019.6.24 星期一

小家庭的故事,折射大时代的变迁
三代“摆渡人”的厦鼓情
    70年,不变的,是一声声汽笛,一艘艘客船。
    从租赁的3艘电船到30多艘现代化客船,从2个简陋码头到7个功能设施齐全的码头,从1条航线到岛内外8条航线……
    70年来,轮渡肩负着的,不仅是往返厦门岛与鼓浪屿的摆渡重任,更承载着几代市民的乡愁、成千上万游客的情思。
    白家三代,奶奶、父亲、女儿,一代传一代,在轮渡工作已七十余载,见证了厦门、鼓浪屿的变迁。
    那是一道浅浅的鹭江,述说着浓浓的厦鼓情。

开栏语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激励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
    回望70年历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回忆。点点滴滴、桩桩件件,也许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可能是跋涉千山万水的支教助学,又或者是坚守岗位勇于创新……
    抚今追昔,从今天起,本报重磅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家国梦”,从“我家的故事”说起,通过“小故事”展现“大时代”、“小人物”展现“大情怀”,展示我们的“中国梦”。“家国梦”,是坚持、是信仰,更是久久不变的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轮渡工作证 留存70年
    轮渡,伴鼓浪屿而生。厦鼓鹭江海面,不足千米之宽,百年前,穿梭于此的,是最古老的舢板、双桨、摇橹。
    彼时,还没有轮渡码头。1937年,社会贤达倡议修建厦鼓轮渡码头,市区选在岛美路头(即现中山路出口处),鼓浪屿选在龙头路头。
    同年秋,轮渡管理处正式成立。10月1日,码头竣工。
    这是厦门轮渡的发展起点。经历了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5月8日,厦鼓轮渡复航。“厦兴”、“厦安”、“厦禾”三艘汽轮往来厦鼓海面。“解放前,母亲就在轮渡上班了,每天售票、验票,还常上夜班。”蔡静芬的大儿子白锡仁回忆。
    蔡静芬的工作证保留至今,是轮渡最早的工作证。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十日,也就是1949年,透过泛黄的纸页,白锡仁总能回忆起当年母亲急匆匆往返的样子。
    那年,蔡静芬19岁,担任售票员。一张张从她手里流转的纸质船票,载着厦鼓航线最初的使命,串联起两岸的温暖人情。

跟着上班玩“厦鼓漂流记”
    白锡仁,与新中国同龄,家在石壁街,离轮渡码头不远。
    蔡静芬上班,他也跟着“上班”,在厦鼓海面上来回坐船玩。腻了,就上鼓浪屿转转。
    “那时船底部是有水的,我们就帮忙压,抽水。”儿时的“厦鼓漂流记”,白锡仁仍历历在目,他小时候坐的是木船,封闭式的,船舱门一开,汗酸臭味熏人。木船还有船号,轮渡11、轮渡12、轮渡14、轮渡15、轮渡16、轮渡17。
    “那时船少,但航线不少”,白锡仁说,当时的轮渡,已串联起厦门岛重要的生命线。“除了厦鼓航线,当时从第一码头出发,还能到达嵩屿、集美。”白锡仁回忆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鼓浪屿岛上工业开始起步,每天有大量的市民乘渡轮上岛上班,高峰期日客流量有上万人次。
    “船上人多,大多是居民,客船每天早5点到晚12点不间断运行,高峰期四五分钟就一趟。”70岁的白锡仁说起当年,仍记忆犹新,“每逢中秋、春节,排队更是家常便饭,轮渡这边的乘客要排到附近的街心公园,鼓浪屿那边排到老邮局门口。”

子承母业 再写厦鼓前行记
    上世纪70年代末,白锡仁“补”了母亲的位,登上串联两岸的轮船,握着舵,开始自己的新征程。
    只不过,这次不是“漂流”,是“前行”。他担任船长的27年,见证了轮渡公司的创新发展、鹭江两岸的日渐繁华。
    随着厦鼓航线日益繁忙,轮渡公司快速成长。1982年,轮渡公司脱离公交公司,建章立制、企业内部改革,除了常规的厦鼓航线外,新增环鼓航线、海上小巴航线、直通“海上乐园”等专线。1999年,轮渡码头向北搬迁至现在的轮渡码头位置。
    码头更新了,与他日夜相伴的轮船也升了级。“新船是铁壳船,600客位,1976年建造。那时,船上就一名船长,再配个水手,票价一两角钱,没什么服务,就是公共交通,运送过渡的旅客。”白锡仁说,后来轮渡不断新造的船舶,也多是铁壳大船,但是船上的配套设施设备、功能越发先进,更注重乘客的乘船体验和舒适度。
    如今,白锡仁已退休15年,却一直关注着轮渡的发展,偶尔会到轮渡码头转转,找“小徒弟”聊聊天。

接过旗帜 见证新时代变迁
    2005年,白锡仁放下手中的船舵,退休了。但轮渡情,生生不息,从父辈传到女儿手中。
    2006年,女儿白璐进入轮渡公司,成为一名售票员,在船上二层雅座售票。一天下来,大半时间都在海上漂,同事觉得晕船,白璐却没感觉,因为船就是她成长的地方。“小时候跟着父亲,他开船,我就在旁边看,有近一半的童年时光都在坐船,寒暑假、周末都在轮渡码头。”每天往返于厦鼓鹭江之上,父亲的辛苦,白璐看在眼里。
    她最喜欢父亲身着制服,握住船舵,目光与大海相接的样子。她知道,这份辛苦,终究能酿出幸福。
    70年后,白璐站在与奶奶当年同样的工作岗位上。改变的,是日益宽敞的售票环境,是纸质船票、钢制船票、电子船票的升级换代;不变的,是应对改变、挑战时,那一份不辞辛苦。在白璐看来,这或许就是父亲握住船舵时心里的幸福。“当年奶奶加班数票的场景,不会再有了。如今的轮渡在线上提前购票,一张身份证、刷个脸就能登船了。”白璐笑笑。
    14年来,白璐一直在客运服务一线工作,从一名售票员成长为一名客运主管,“奶奶和父亲就是为我领航的驾驶舵,他们把轮渡人踏实、肯干的精神传给我,我也会继续传递下去”。
    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关于台海网 - 广告服务 - 广告价格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1 taihai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备案号(20060501) 闽ICP备案(闽ICP证07001623)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